一方面是国内造船企业想从国内钢铁企业中采购性价比高的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用钢而不得,另一方面则是研发出了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的钢铁企业找不到客户。对市场状况的不了解和信息的不对称,让国内众多船企和钢企走在了两条“平行线”上,难以找到“交点”。
针对这一问题,日前,在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船舶与海洋工程高端用钢研讨会上,众多与会专家和船企负责人普遍认为,在当前造船行业与钢铁行业都处于低位运行的市场形势下,双方应该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船企应及时将所需的钢材品种信息反馈到钢企,钢企则应有针对性地加大研发力度,并做好物流、配送方面的服务,使双方实现共赢。
产销合作有待深化
作为造船大省、钢铁大省,山东省造船行业与钢铁行业在船舶与海工用钢的研发、使用方面已经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早在2002年,山东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就曾经针对该省的船舶行业与钢铁行业之间的合作举行过专门的研讨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山东省内的钢企与船企还专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抱团取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祥介绍,虽然山钢集团成立之初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对钢材市场冲击最严重的时期,不过,通过与船企的合作,山钢集团在中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36%的海工用钢都来自山钢集团,其供应量位居国内钢企首位。目前,山钢集团有4条中厚板生产线和3条型钢生产线,完全能够满足国内船企在船舶与海工用钢方面的需求。
“虽然钢企和船企开展的合作很多,但是针对性不是特别强,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挖掘。”山东省国防科工办船舶处调研员董文照表示。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急需海工平台用高端H型钢、T型钢,在山东省内找不到能够提供该型钢的企业;而山钢集团莱钢有限公司生产出的船舶与海工平台用高端H型钢、T型钢却找不到客户。
这就是典型的市场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山东省国防科工办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带领船厂及船东实地考察了莱钢的H型钢,促成了双方的合作。董文照表示,要想使两个行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有针对性,还得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这也意味着钢企要积极主动地“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加强与船企的沟通交流,切实了解当前造船行业急需的钢材品种,在研发方面与船企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发、生产工作。
瞄准市场急需钢种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海洋用高强钢的研究与应用,我国船舶及海工用钢产能、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来看,国内钢企生产的船舶及海工用钢基本能满足大部分需求。以海工用钢为例,其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我国生产海洋工程用钢的主要钢企有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钢铁集团和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等,其产品在厚度和强度方面已达到基本标准;EH36以下平台用钢已经完全实现国产化。面对这样的现状,要想占据主动,钢企也必须有针对性地开拓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市场。有专家指出,当前,普通船钢市场已经饱和,竞争的激烈程度也非同一般,所以,钢企必须瞄准当前市场急需的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力争取得比较竞争优势。
目前来看,在一些高性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及海工用钢方面,我国与日韩等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往往因为焊接工艺不过关或材料自身要求较高,我国钢企生产的355兆帕以上的高强度钢很难通过船检认证,致使实船应用量不大;船板表面麻点等质量问题时有发生,钢板边缘平整度、直线度不高,国产钢板通常有至少10毫米的边缘切割量。除了对材料利用率造成一定影响外,还多了一道切割加工工序,增加了加工成本。
据烟台中集海工研究院副总经理腾瑶介绍,从各种海洋平台类型来看,目前需求量最大、材料升级或国产化替代要求最多的是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和导管架平台用钢。而随着当前海洋平台大型化、深水化,钻井设备大型化,作业区域极端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海洋平台用钢也在朝着高强度、厚规格、良好低温韧性、高耐腐蚀性能的方向发展。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普通的355兆帕和400兆帕级海洋平台用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提高强度对于平台用钢的减重、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屈服强度达到500~700兆帕甚至更高的900兆帕钢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虽然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的市场“看上去很美”,但是钢企也是有苦难言。以海工用钢为例,据统计,我国主要海工总装制造企业每年交付量为30~40座,年均用钢量仅为60万~80万吨。由于我国海工用钢生产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低,这些订单将分布在多家钢企,而海工用钢又具有多品种、小批量、交货时间短的特点,各家钢企海工用钢产量都达不到规模效益,钢企研发、生产难度较大,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国船企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
合作更应有针对性
当前,我国船企正在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对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对我国钢企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在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领域实现突破的机会。因此,我国船企和钢企之间必须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并将这种合作延伸到具体的项目上,真正在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领域实现突破。比如,中集来福士就与宝钢股份共同成立了中集-宝钢材料应用联合实验室,不仅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高端海工用钢的研发,还将合作领域延伸到了海洋平台加工方式、切割精度及构件成型研究,海工用钢行业标准的研究等。
山钢股份副总经理、钢铁研究院院长孙卫华也表示,钢企应该充分结合当前造船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对高端船舶与海工用钢的研发力度。目前,山钢集团专门成立了钢铁研究院,就是为了有效整合技术资源,进一步加快战略性、前沿性产品技术,用户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并通过市场纽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把研发重心前移至客户,实现科技创新要素、企业生产要素与客户需求的有机结合,在为客户提供高端、高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促进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坡还建议,钢企在钢材的研发阶段,包括在产品方向、组织设计、冶炼、铸坯、轧制及热处理等过程中,均应考虑产品使用过程中焊接所带来的系列影响,深入、系统地研究解决方案。同日本及欧美相关企业相比,我国钢企及焊材制造商对应用基础性研究的投入相差较多,储备技术可能较少。因此,钢企今后应该高度重视引进焊接物理及化学冶金方面的人才,更关注所开发钢材产品的焊接性能,提供更好的配套焊接工艺。
在海洋平台用高强钢方面,欧洲、美国对海洋平台用高强钢的研发和应用机制相对完善,标准化程度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我国尚无专用的海洋平台用钢标准。对此,腾瑶建议,通过构建相对应的标准制定、修订与实施机制,将钢企和海工企业联合起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充分发挥标准对海工用钢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产学研用联合开发新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速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